在贵州卡堡苗族的非遗市集现场,90 后女孩林薇手持两根嵌着铜钱的细长花棍,双脚稳踏马步。随着一声清脆的金属碰撞声,原本平躺在地面的花棍突然腾空而起,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精准落在另一根棍头 —— 这幕 “旱地拔葱” 的绝技,让围观群众发出阵阵惊叹。
一、棍起平地:传统技艺的现代重生
打花棍起源于宋代,最早是布依族祭祀时驱赶邪魔的仪式舞蹈,后演变为融合武术与舞蹈的民间艺术。其核心动作 “旱地拔葱” 要求表演者以手腕为轴,通过 45 度倾斜的棍身与地面形成杠杆力,利用瞬间爆发力将花棍垂直弹起。林薇回忆初次练习时,“师傅反复强调‘力向上,别着急’,我对着镜子练了上千次,直到磨破的手掌渗出血丝,才终于找到那种‘棍随心动’的感觉”。
如今这项濒临失传的技艺,正通过年轻传承人的创新重焕生机。林小满将现代舞蹈与流行音乐融入表演,在《象王行》的鼓点中,三根花棍在她头顶、腰间、脚边轮番起舞,碰撞声与节奏完美契合,最终以 “缠花脚接旋风脚” 的高难度连招收尾,弹幕瞬间被 “鸡皮疙瘩起来了” 刷屏。
二、指尖乾坤:非遗技艺的传承密码
打花棍的魅力在于 “刚柔并济” 的美学呈现。表演者需掌握 “落地钟摆”“鲤鱼摆尾” 等基础招式,通过手腕的快速抖动让花棍如灵蛇般游走于肩、腰、腿间,铜钱碰撞声清脆如落玉盘。进阶技巧 “蜻蜓点水” 更需精准控制力度,让花棍在两根短棍间连续弹跳,如同水珠在荷叶上滚动,差之毫厘便会功亏一篑。
bevictor伟德这些看似轻盈的动作背后,是严苛的身体训练。林薇每天清晨五点开始练习,从握棍姿势到步伐移动,每个细节都要反复打磨。“花棍必须倾斜 45 度,摆动要像军人走正步一样稳。” 她演示着 “鲤鱼摆尾” 时,花棍在双杆间如游鱼穿梭,“初学者至少要练满 100 次才能摸到门道”。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非遗传承的核心密码。
三、薪火相传:非遗保护的时代探索
在甘肃静宁,打花棍被称为 “打花鞭”,其 “四十点法” 涵盖肩、背、腰、腿等部位的击打,还融入了旋转、跳跃等武术动作。当地通过 “非遗进校园” 活动,将花棍编入课间操,让孩子们在 “哈!哈!” 的口号声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上海朝阳中学更将打花棍纳入体育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并成立兴趣社团,让这项技艺从家庭传承走向系统化教育。
传承人张显庆则通过创新棍法与现代音乐结合,让乾州花棍在广场上焕发新生。他带领 60 余人的表演队,以大鼓、镲等乐器配合,在 “方阵”“蝶阵” 等变化中展现非遗的磅礴气势。这种 “传统 + 现代” 的融合,让打花棍从田间地头的自娱自乐,变为舞台上的艺术盛宴。
四、文化共鸣:非遗传播的破圈之路
当林薇的花棍在空中划出最后一道弧线,铜钱声止而余韵未歇,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种跨越千年的技艺,正通过短视频平台走进大众视野。林小满的打花棍视频播放量破千万,网友惊叹 “这动作太飒了”“棍子会开花”。更令人振奋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这项小众技艺,全国学习者从不足千人增至近万。
在太原和平公园,平均年龄 60 岁的非遗花棍健身团每天吸引数百人围观。80 岁的胡运院通过练习打花棍,不仅改善了头晕症状,更找到了生活的乐趣:“这是双手运动,能锻炼左右脑,预防老年病。” 团长肖和平表示,打花棍已成为他们 “舞动夕阳” 的最佳方式。
从祭祀仪式到全民健身,从濒临失传到手艺人辈出,打花棍的重生之路,正是非遗文化在当代的缩影。当 90 后女孩们用年轻的身体诠释古老技艺,当花棍碰撞声与现代音乐交织共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棍起平地的惊艳,更是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的无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