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7 日,为期 6 天的中国足协 2025 年第三期女足教练员技能提升培训班在江苏苏州青少年女足训练中心圆满落幕。来自全国青训中心、足球发展重点城市的 24 名 A/B 级女足教练员完成系统化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实战演练与国际前沿理念的深度融合,为中国女足技术革新注入新动能。
一、聚焦六大技术痛点,构建双轨教学体系
本次培训由中国足协女足技术总监迈克尔・穆勒领衔,针对 2024 年冬训、全国赛事及青少年训练营的技术调研结果,精准锁定传接配合、射门效率、深度防守等六大核心问题。穆勒团队耗时半年研发的课件,以近两届女足世界杯数据为基础,结合英超、西甲实战案例,通过视频解析与战术板推演,系统阐释现代女足 “边路空间利用”“定位球战术升级” 等关键课题。
培训采用 “理论指导 - 实践强化” 双轨模式:上午通过战术分析会明确训练目标,下午直接接管训练中心 U16 精英梯队进行实战演练。参训教练需分组设计训练方案,在穆勒团队的全程跟踪指导下完成从 “压迫强度” 到 “守转攻衔接” 的全流程教学,并通过观察员角色记录训练数据、次日提交分析报告。这种 “学中练、练中学” 的模式,使教练员在 6 天内累计完成 12 场高强度模拟训练,形成可直接应用于基层的训练手册。
二、创新培养机制,激活教练自主决策能力
与传统填鸭式教学不同,本次培训引入 “问题导向” 教学法。穆勒特别强调:“现代足球需要教练员成为决策者,而非技术搬运工。” 课程中,讲师团刻意减少文字理论比重,代之以欧冠比赛片段的 “暂停 - 讨论 - 决策” 互动环节,要求教练针对视频中的攻防场景即时制定应对策略。这种模式使来自武汉青训中心的教练员李娜感慨:“过去习惯依赖现成教案,现在必须强迫自己理解战术原则,再根据球员特点灵活调整。”
bevictor伟德官网值得关注的是,培训首次将 “教练员执教哲学” 纳入考核维度。讲师王雷要求学员围绕 “进攻五时刻”(进攻组织、最后三传、射门、失球、定位球)阐述执教理念,并通过分组辩论检验逻辑自洽性。这种深度思辨训练,使苏州 U16 女足助理教练朱云坦言:“现在带训练课时,会更清晰地思考每个环节的战术目的,而不是机械重复动作。”
三、衔接青训战略,打造精英教练蓄水池
本次培训是中国足协 “百名精英女足教练员培养计划” 的重要一环。参训学员中,60% 来自女足青训中心,25% 为重点城市梯队主教练,平均执教年限达 8 年,其中 3 人曾带队获得全运会奖牌。培训期间表现优异者将进入 “精英教练库”,获得海外实训、国字号梯队执教等进阶机会,形成 “培训 - 考核 - 晋升” 闭环。

这一机制与《中国女子足球改革发展方案(2022-2035 年)》形成深度呼应。根据方案要求,到 2025 年需建成 30 家体教融合青训中心,而教练员作为青训体系的核心要素,其能力提升直接关系到 U18、U16 等梯队建设质量。正如穆勒在结业仪式上强调:“我们不是在培养会做教案的老师,而是在培养能塑造未来冠军的足球思想家。”
四、技术落地生根,展望女足复兴图景
培训期间,学员们不仅完成理论学习,更通过 “以赛代练” 检验成果。6 月 25 日,参训教练分成两组,分别执教 U16 精英队进行教学比赛,穆勒团队从 “进攻三区触球次数”“防守到位率” 等 12 项指标进行量化评估。最终数据显示,经过培训的教练员团队在 “边路突破成功率”“定位球得分率” 等关键指标上提升显著。
未来,中国足协将以本次培训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技术总监 - 地方教练” 联动机制。穆勒透露,下半年将开展 “青训中心一对一技术支持”,针对各梯队薄弱环节进行定制化指导。而随着 2025 年女超联赛扩军至 12 支、U 系列赛事体系进一步完善,这批教练员将成为连接青训与职业联赛的关键桥梁。
从琼中女足的 “追风计划” 到苏州青训中心的精英培训,中国女足正通过系统性人才培养重塑竞争力。正如参训教练顾培英在结业感言中所说:“当我们学会用世界眼光思考训练,中国女足的复兴就不再遥远。” 这场为期 6 天的培训,不仅是技术提升的驿站,更是中国女足向 2031 年世界杯申办目标迈进的坚实一步。